• 评论监管政策
  • 欢迎读者投稿/爆料
  • 关于我们
网络公民
  • 时事
  • 头条
    • 专题
  • 观点
  • 国际
  • 财经
  • 社区
  • 政治
    • 国会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时事
  • 头条
    • 专题
  • 观点
  • 国际
  • 财经
  • 社区
  • 政治
    • 国会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网络公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耶鲁-国大学院取消《异议与抵抗》课程,特斯拉:不应成为限制学生思考的理由

林殊 by 林殊
10月 9, 2019
in 教育, 时事, 舆论
0

官委议员特斯拉博士(Walter Theseira)对耶鲁-国大学院异议课程被取消一事表达担忧,认为保护学子们免受敌对意识形态影响固然重要,但也不应限制他们的思想。

他昨日(8日)在脸书上分享其国会陈词,提到日前因开设《新加坡的异议与抵抗》而被耶鲁-国大学院取消课程,表示该事件也引起公众舆论意见分歧。

“有些人认为取消课程的决定已妨碍学术自由,另外则有人认为这门课程的设计相当于党派政治的入侵,甚至会带动新加坡大学的”颜色革命“,他说。

教育部长王乙康日前也声称,耶鲁-国大学院之所以会取消全因课程安排的严谨性不足,他也进一步表示,新加坡大学享受学术自由但并不代表允许党派政治或不合适的教师开课。

“本地学府被用来进行党派政治平台,表达对政府异议,不是空穴来风”,而教育部了解有关课程后也表达了担忧。

他说,课程也让外籍学生参观芳林公园和展示示威标语,而这可能让学生面对触法的风险。

但此番言论遭巡回大使许通美教授反驳,他于脸书发文非议王乙康的做法,认为后者不应妖魔化亚菲言,并指亚菲言是新加坡的“友爱批评者”。

特斯拉:不应以保护学生免受影响为由,限制学生的思想

对此,特斯拉提出五点。他认为,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称博雅教育)与所谓煽动或异议来影响学子毫无关联。反之,乃透过鼓励学生学习批判性思维、开拓其思想以及审视他人与自己思想和行动上的差异。

其二,尽管学术自由不意味着容许(缺乏严谨、过于偏激)的课程或导师。但也应提防借保护学生免受不良影响为由,封闭自身的思考。

他表示,“如同此次欲开课的教师亚非言(Alfian Sa’at),他可能在专业与学术上仍欠缺考虑与条件,但并不代表就必须否定他的创作,或是禁止他鼓励学生。有些人会认为他的创作并“不受欢迎”,但我也促请人们可以为自己的权力加以考量。(对于许通美挺身而出,我感觉非常振奋。)“

再来,他认为虽然学者也应积极参与课堂外的事务,也可成为影响世界的维权分子,惟社会运动应与课堂区别开来。

其四,他指出,在大学期间必须鼓励学生挑战与评论,而且学着接受提出可能面临被拒绝的可能。一味接受称赞也只会让学术界持续呆在舒适圈内,这对学生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他认为,通识教育应该要超越精英教育。它是作为终身学习与公民教育的基础,因此学生必须学会质疑思想、信仰与政策,并提出恭敬地我们的批判与观点。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更多的是为未来提供了力量。

 

https://www.facebook.com/walter.theseira/posts/10104704800189507?__tn__=K-R&_rdc=1&_rdr

Previous Post

12月28日起整体车资调涨7巴仙

Next Post

武吉巴督组屋单位疑PMD充电引起火患 一男一女婴送院治疗

Next Post

武吉巴督组屋单位疑PMD充电引起火患 一男一女婴送院治疗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最新文章

【冠状病毒19】4月22日新增24起确诊 社区感染客工宿舍各一例

总理李显龙评中国“官僚主义”? 我国驻华大使吕德耀辟谣

西雅兀兰客工宿舍 11客工确诊冠病19

印尼海军潜艇失联 求助邻国新、澳助搜寻

【冠状病毒19】4月21日新增15起确诊 一例社区感染病例

就处理已故李光耀遗嘱事宜 柯金梨将面对纪律审裁庭调查

孙中山孙女孙穗华离逝 享年96岁

政府何时才肯重视罗厘载客工的安全问题?

2021年世界新闻自由指数 我国排名160

【冠状病毒19】4月20日新增14起确诊 一例客工宿舍病例

热门最新文章

No Content Available
  • 主页
  • 欢迎读者投稿/爆料
  • 评论监管政策
  • 首页
  • 关于我们

© 2006-2021 网络公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时事
  • 头条
    • 专题
  • 观点
  • 国际
  • 财经
  • 社区
  • 政治
    • 国会

© 2006-2021 网络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