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今日报)

评论来自《雅虎新闻》助理新闻编辑Nicholas Yong:

华人有许多名句格言,劝勉大家多听老人言,礼上敬老。所以我想虚心接纳资深老报人巴吉尔(PN Balji)的建议。

巴吉尔是英语媒体《新報》(The New Paper)与《今日报》前主编。他在本月14日,才刚推介他的新书《不情愿的主编》(Reluctant Editor译名)。

在新书推介上,这位70岁老报人指出,很少有新加坡媒体人撰写写新闻线上的故事,当中有许多人选择把这些经历带进棺材里。

《不情愿的主编》忆述巴吉尔在担任《新报》和《今日报》期间的经历,当中也有许多政府与主流媒体的具争议关系的内幕。使之成为纪伊国屋(Books Kinokuniya)书局非小说类的畅销书籍。

在巴吉尔笔下,描绘一个脸皮薄的政府,对于负面报导往往过度反应,且不惧采取强硬手段。媒体人工作如走钢丝,许多记者也敢怒不敢言。

他提及1981年,时任交通部长王鼎昌,在一次记者会上召来新加坡报业控股的资深编辑,要求后者透露,有关《海峡时报》巴士车资调涨的消息来源从何而来?不过这位编辑拒绝了部长的要求。

38年后,在社交媒体与各大新闻平台迅速增长的时代,政府了曾改变过对待媒体的态度?不,他们只是变得更聪明与老练。

对媒体厚此薄彼

虽然巴吉尔的智慧我望尘莫及,但在我从业12年以来,我确实有些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

承上所诉,新加坡媒体行业中,本就存在主流媒体与各大新闻平台不平等的资源分享,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一般都是新加坡报业控股和新传媒这些主流媒体,优先公布最重要的声明、受邀出席采访演讲与参加活动。

然而,对于也同样获认证的《新加坡雅虎新闻》,等到主流媒体新闻出街后的数小时,我们才收到当局的新闻文告,这几乎已成常态。又或者我们“仅限本地媒体”,而被拒绝参与某些受瞩目的活动。

还有一次,我们向政府要求预先提供国庆日当天的演说稿–这可是一整年里面最重要的政治演说,但我们却被各个资深官员以“我手头上没有”而拒绝提供。相反地,主流媒体一天前就拿到讲稿了。

今时今日,为什么仍给予主流媒体抢占先机,难道是为了主导论述吗?

一言不合,切断媒体消息来源

我们不如美国有《资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让美国人能要求政府公开资讯。我国政府并不会向我们坦白,尤其在面对敏感议题上。

如同今年4月,《雅虎新闻》报导了有关虐待女佣的新闻,于是我们向人力部求证相关数据,但却只获得“我们无法回应你的需求”简短回应。

如今,公共问责理应远大于其他原则,但为何政府机关仍对于媒体的谘询敷衍回答?

再来,他们还会在未有任何解释与通知下,切断你的消息来源。

再举例,今年3月,总理李显龙的长子李易鹏搭车被偷拍事件,警方经调查将偷拍男子的背景前科公布。迄今,该名偷拍司机并未被控。

我随后跟进报导,提及律师界的讨论,质疑为何警方将该司机的犯罪前科公布。报道出街后,《雅虎新闻》便收到一名警察代表向总编投诉,“你有什么议程?”

我们再三向警察代表解释,我们只是在履行记者职务,同意把这篇报导缓一缓,等候进一步的官方回应。但两天了,却没有收到警方任何回复。

后来,在我们将报道出街前,我们先告知警方,却得到警方的诡异的要求:要求我们不必提及曾要求警方回应。

然后,文章出来后,奇怪的事便开始了。我们再也没有收到任何警方有关法庭案件的新闻稿。

对此,我们还再三确认,会不会是我们的宽频网络出问题。数周后,我们接到来自警方的消息,经过内部“年度检讨”后,我们已从警方的媒体通知名单上撤下。

巴吉尔:政府的自我审查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原罪

巴吉尔曾在一次签书会上透露,政府的自我审查是新加坡媒体从业人员的原罪,而现在这种情况也愈发恶化。

有时候,主流媒体根本不敢去报导真相。就像今年五月底,已故总理李光耀孙子李桓武与同性伴侣在南非结婚,消息曝光后,却不见任何主流媒体有报道。

难道是因为李桓武是李显扬的儿子吗?日前因欧斯利路38号故居而反目成仇的李氏兄弟的纷争而不敢报道?还是是因为社会存在许多反对同性婚姻的保守派人民?

此外,对于总理李显龙日前针对越南曾侵犯柬埔寨的言论,主流媒体的报道程度相对低调。

总理李显龙日前在2019年香格里拉对话及个人脸书贴文哀悼泰国前首相布勒姆逝世,其中提到布勒姆当年曾反对“越南入侵柬埔寨”,且不承认取代红高棉的柬埔寨政府,引发争议。为此,柬国国防部长狄班要求李显龙更正外,越南外交部也向新加坡外交部提出交涉。

或许主流媒体还担心,随时随地遭到政府算账。就如同2017年,一名《海峡时报》的记者泄露机密公共组屋计划资料,而被指控嫌违反《国家机密法》。

2017年一名建屋发展局员工黄汉源,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把建屋局简化转售交易计划的资料泄露给记者戴佳凌,被判罚款2000新元。

至于《反假消息法》,赋予政府广泛的权力打击所认为的假消息,这也代表记者在未来必须更加谨言慎行。

然而,身为记者的我们,如果因为害怕失去自己的工作,而失掉记者的原则,那我们的社会又将如何?如果记者连站出来发声的勇气都没有,那谁可以?在一个如此蛮横专制的国家,又该如何制衡?

最后,我只能引用巴吉尔的说辞,提醒新进热忱的记者,他表示,“你会害怕失去工作吗?如果是,你还是不要呆在这个行业里。”

对此,我不能同意再多。

原文阅读

Subscribe
Notify of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You May Also Like

世界卫生组织将过劳列疾病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首度把“过劳”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ICD是广泛运用于医师诊断与医疗保险的指标。 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WHA)将于本月28日闭幕,专家们数十年来对于该如何定义过劳以及过劳是否应视为“身体病况”始终争论不休。 依据最新更新的全球疾病与伤害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界定“过劳”是一种由于长期无法成功克服工作压力导致的症状。 世卫组织  表示,根据国际疾病分类,过劳是专门指在职场环境的现象,不应适用于描述生活中其他领域的经验,且此症状有3个特征:首先是感觉精疲力竭;其次是对工作产生倦怠感或忿忿不平;以及专业效率降低。 去年,在全球各地卫生专家推荐下起草将国际疾病分类更新,名为ICD-11并于25日WHA通过。ICD-11将于2022年开始生效。 世卫组织发言人贾撒列维克(Tarik Jasarevic)表示,这是过劳「首度」列入国际疾病分类。 过劳现象已成全球职场文化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日前也接受BBC的采访表示,工作时间长、裁员、缺少医疗保险以及工作压力不仅给员工带来经济不安感,同时也是造成家庭矛盾和员工疾病的原因。 对于某些行业,员工超时工作已是家常便饭,如中国IT行业有996文化(早晨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个星期工作6天);西方的一些机构也不相上下,特别是在银行业;日本职场文化中更是有专门词语形容过劳死。 很多时候,员工为了完成任务,在经历长时间上班后,回家淋浴又继续回到单位完成工作。 菲佛在采访中也表示,公司雇主们知道问题的存在,但却没有人愿意碰这个问题,最后,压力大的员工可能辞职。…

【冠状病毒19】12入境病例 来自菲、印度和孟加拉

据8月10日卫生部文告,新增12入境病例,来自菲律宾、印度和孟加拉! 其中有四人,是在7月29日,从上述国家返国的本地公民或永久居民。 另外三例是在本地工作的工作准证持有者,在上月29日从菲律宾抵境。 其余三例则是持眷属证人士,在上月27和28日从印度抵境。这当中还包括一名三岁女童、14岁和35岁印度籍女性。 本地上一次入境病例双位数,是在上月27日,单日就有15例入境病例。 8月10日新加坡单日就有188例确诊,一例社区病例早前曾接触确诊病例。住宿舍客工有175人确诊。 早前,跨部门防疫工作小组声称已完成检测所有宿舍客工,不过目前仍有2万3300名客工在隔离。 本地累计确诊5万5292例,112名病患留院治疗,新增694康复病患,累计治愈人数4万9609人。

马政联公司总裁平均年薪180万元 与普通民众收入差距229倍

马来西亚政联公司总裁(CEO),平均年薪高达550万令吉(约180万9千新元),月薪达到每月45.8万令吉(约15万新元),比首相收入多了七倍,更是普通民众中位数月入的229倍。 根据马国媒体《新海峡时报》报导,彭博社针对马国富时综合指数30大成分股分析,在最新数据和年度报告指出这些政联公司总裁年薪平均为180万9千新元。 而马国统计局的数据则显示,马国普通公民中位数收入为2160令吉(约710元)。 这使得政联公司总裁和民众的薪资差距,达到2万2816巴仙,或229倍。 数据也显示,这些马国政联公司总裁的总收入,也比一些私人企业总裁薪资多出100万令吉。私人界总裁总收入,加上补贴平均为一年300万令吉(约98万7千元)。 政联公司属公共服务领域  总裁薪资过高不合理 经济学家认为,总裁薪资过高且不合理,马国政府若要整顿政联公司董事部薪资,也有必要涵括花红等收入。 经济学家也指出,政企仍属公共服务领域,再对比市场拥有大量人才,这些总裁薪资和花红还要逐年增加,简直“说不过去”。 亚洲策略及领导研究所(ASLI)公共政策研究主席雷蒙(Ramon Navaratnam)指出,政联公司总裁受委,旨在服务政府和人民,但他们的薪资和补贴未免太高,甚至首相和部长薪资都没赚那么多。 不过,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博特拉金融学院发展经理阿莫拉兹曼副教授捍卫,总裁是企业代表人物,有些甚至是政联公司创办人或大股东,为此领高薪是合理的。…

Netizen shares how NEA enforcement officers speak rudely to clinic staff, use authority to get confidential patient information

Facebook user Channey Lim shared on Thursday (11 June) how 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