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的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统计,在2017年共有361宗自杀案例,涉男性239人和122名女性。自杀的平均年龄为:51岁。

网络新闻Vice,近期一篇报导揭示新加坡年长者自杀呈增长现象,提到在2017年,虽然其他年龄群体自杀率减少,但有129名60岁以上年长者自杀,是自199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其中一名化名佐哈里的大型殡仪公司的员工告诉Vice,平均每周都会遇到超过两宗跳楼自杀的个案。有时这些死者已经面目全非难以修复,无法供人瞻仰遗容,只得举行盖棺丧礼。

但是,佐哈里相信,这些个案还只是冰山一角。我国为了避免过度渲染自杀案件造成自杀跟风,对民众造成负面印象,因此也限制媒体报导自杀案。

难以负荷的债务和生活重担

佐哈里表示,据他和一些死者家属谈话,赌博恶习、医疗和生活成本压力或形成债务,可能是使他们萌生轻生念头的因素。

Vice的报导也提及了,号称“亚洲瑞士”的新加坡,却同时也是全球生活成本最昂贵、生活压力最大的城市之一。在2017年,经济学人智囊团把新加坡列为全球生活水平最贵的城市,而且蝉联了好几年。

Vice也引述本地民间自我调侃的说法,可以在新加坡生活,却负担不起在这里死去。

新加坡援人协会(Samaritans of Singapore)一名工作人员告诉Vice,一些人自杀可能是基于感到“深度的绝望、无助,被压得透不过气,或生活失去意义。”

忧成为家属负担

虽然新加坡的医疗开支获得津贴,但是对于已经退休没有工作的年长者,却仍是沉重负担。一名70岁靠退休储蓄生活的年长者指出,每个月要花1135元来照顾患有痴呆症的妻子,这些开销包括日顾费用、医药、帮佣、伙食水电,还有诸如买纸尿布等琐碎支出。对于没有稳定收入的人士,无疑是一笔大花费。

援人协会职员也指出,一些年长者在拨电求助时,也曾透露感到和社会脱节,但又不想成为家人和亲友的负担。在失去经济能力后,照顾他们的重担往往落在子女身上。

新加坡的人口正迅速老龄化,同时生育率低迷。意味着就业成年人和需供养家属之间的比例正急促下降。预计到了2030年,将有超过90万人口年龄超过65岁。

就业成年人(20-64岁)和年长者(65岁以上)之间的比例,将攀升至2.3比1,比起现在4.7:1的比例低了近半。

援人协会职员受访时认为,当自己成为被家属照料的成员,年长者可能产生无助和毫无价值的感受,加之生活圈子缩小,也加深令他们感到封闭和对现状的绝望感,这时可能会对自己唯一能拿注意的事–自己的命打主意。

“他们想结束的是绝望的生活”

不过,该名职员强调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许多自杀者要结束的是令人感到绝望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竭力想活下去,但是却找不到方法,所经历的痛苦远远超过他们所能负荷的。”

不过,Vice也提及仍有数个政府机构致力推动有尊严的乐龄生活,例如为年长者举办活动,安排志工到社区与老人做朋友,密切关注孤独和有风险的老人。这些法定机构也鼓励举办慈善活动,并探索各种扶助看护家属的方案。

虽然这些方案都很棒,但即使有了这些帮助,为何仍有年长国人选择了断轻生?如果极端的经济负担是这些年长者难以负荷的压力,或许政府更应该专注在重点,让年长者们过上体面的乐龄生活,减少忧虑,例如不用再为下一次的看诊费用担心。

当然,如果能把公积金自动领入息年龄定在65岁而不是70岁,相信举国乐龄长者俱欢颜。

20180730_cases.jpg

新加坡援人协会提供的自杀者统计数据(图表:《海峡时报》)

You May Also Like

11 more dorm residents of Westlite Woodlands test positive for COVID-19; 1,146 residents from same block will be sent to government quarantine facility for 14 days

An additional 11 more workers of Westlite Woodlands dormitory have been tested…

Transcripts – New York Times/IHT interview Lee Kuan Yew

The following is the transcript of the interview Seth Mydans had with…

GrabFood delivery riders using PMDs can apply for a $1000 trade-in grant with Grab after purchasing an alternative device

Senior Minister of State for Transport Dr Lam Pin Min announced in…

PTC in danger of losing credibility and public’s trust

By Andrew Loh While its approval of the public transport operators’ (P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