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氏基金会近期公布的研究显示,我国人口趋向老龄化同时,有越来越多年长者选择医院或疗养院以外的看护服务,致使居家式和中心式的看护服务需求增长,有必要进一步提升。

根据卫生部数据,截止去年年终,有14千民众在住家或中心接受看护服务,比起去年的12千人数有所提升。

相对地,在过去两年有约一万居民的住家看护服务获得津贴,显示乐龄群体接受长期护理的模式,正发生转变。

《海峡时报》报导上述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研究显示有必要提升对乐龄群体的扶助,包括在拨款、看护能力、可负担程度、人力和立法等,都是需着眼的层面。

2017年我国65岁以上乐龄人口突破50万,预计在2030年改群体人口将翻倍。

改革乐龄护理刻不容缓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力教授Elaine Ho向媒体披露,要打造能永续经营、健康幸福的老龄化社会,现在就必须改革,而不是等到老龄人口爆炸才行动。

Elaine HoShirlena Huang共同撰写这份研究报告,两人皆来自国立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所。

有关研究采访103位人士、50个非营利和私立看护服务代表、政府代表以及乐龄看护领域的专业人士。

虽然居家和中心式看护需求有显著提升,但是在2016年的98亿医疗保健预算中,只有2.5巴仙或2亿4千万元拨款在该领域。

事实上,卫生部近期针对长期护理的拨款,从2015年的两亿元已提升至2016年的8亿元,但是在整体医保预算中仅占8巴仙,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0.19巴仙。

相较之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一些成员国,却愿意在长期护理领域投入国民生产总值的1.4巴仙(2014年)。

研究显示,在2017年的居家看护和看护中心的总数为13千个,比起2011年的5900所明显增加近倍。

虽然2020年还会再增加3200个,但是研究认为仍不足以应付未来需求。负责协调全国长期护理服务的护联中心(AIC),在2015年收到日顾服务转介就达到7800宗,但当时市面却只有3500所日顾中心。

2017年,日顾中心共有5千所,即便如此也未满足2015年的需求,更何况看护需求还在增长。

比起待在看护中心,大多数人虽然较为适应在家中接受看护,不过社区看护的成本因素也是他们的考量。

长期看护成本料高昂

一个普通家庭照看行动不便长者,在未津贴前计入运输和必需品等成本,可以达到每月3100元。相对下,在自愿福利组织经营的疗养院,同样长者的看护中位数成本只有2400元。

连氏基金研究和倡导总监Radha Basu认为,即便我国致力确保长者抱持健康、活跃和长寿,但他提醒有素质的长期护理的成本也很高昂。
她补充,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26个成员国中,平均只有13巴仙长者接受完善的长期护理服务。

社会保障亟需提升

Radha Basu说,从其他老龄化先进国的借鉴,完善护理服务的成本,包括需接受看护的岁月,都可能高昂和无法预测。特别是随着现代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工人变得昂贵,随着年事渐高,护理的需求也会变得越复杂,为此推动较完善社会保障,显得更为迫切。

尽管政府有改善长期护理的努力,但是该研究报告也指出,要如何吸引和留住看护领域人才,也是一项挑战。

根据连氏基金会统计,截至20173月,在长期护理领域有8300雇员在疗养院、乐龄日顾中心工作,或提供专业居家看护服务。在2020年这些看护人才预计将增长至12千人。

至于卫生部发言人也对连氏基金会报告表示赞同,指出该研究肯定了有必要落实普及化的乐龄长期护理方案。

You May Also Like

PV chief Lim Tean announces that 12 candidates will be contesting for GE

People’s Voice (PV) chief Lim Tean announced yesterday (24 June) that his…

Ravi – A short documentary

Kirsten Han / In March this year, The Online Citizen published a…

国会的角色 既是辩论最可行方案

盛港候任议员林志蔚直言,国会的角色就是去辩论最可行的政策方案。“理想情况下,国会议员选择支持或反对某政策,将选区选民和全国的利益作整体考量。” 政策依据整体的优劣,固然“魔鬼藏在细节里”,制定政策者某种程度上该去盘点这些细节,但也要充分理解较广泛的考量因素,如对预算财案的潜在影响、整体社会经济的影响等。 林志蔚曾在世界银行工作七年,也曾参与不同经济体(不管是民主或较不民主政体)的政策制定,对于民主政策决策有感而发,在脸书表达个人看法。 拥有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硕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国际经济学、哲学博士资历,目前也是ESSEC商学院经济学副教授。 林志蔚也在近期获委新加坡经济学会公布最新理事会成员。坊间期许更多在野党议员入国会, 能激起更诚挚的辩论,但如果国会没有足够的在野党声音,这样的辩论根本不会出现。 他指出,由大多数人(或大多数代议士)制定的决策(不论好坏)都会在全民之间落实,在此前必然需经过一番辩论,但若通过成为法律,全民只能遵守。而如果法律仅是针对特定群体,亦是缺乏民主和歧视性的,当然针对性的法律,例如妇女产假、最低薪金制等则属例外。 不过决策者需谨慎非自愿排斥或包容的风险,带来偏驳或差别待遇的看法,有别于原子或化学,若人们知道政策怎么对待他们,人是会改变他们的态度的。 国会的角色,正是去辩论最可行的方案;较精细的细节可以交给有能力且非政治性的官僚,将笼统的转化为更具体和实用的事物。在好些民主政体,通常都是公共体系的高层随着换政府更迭。 林志蔚也提醒,评估的黄金标准固然是做实验,但是要这么去对国家政策做实验显然不切实际,那就反倒把人们都当成白老鼠了。所幸统计科学之进步,使得人们可以用较不侵害权益的方式来进行评估。 “现代化的公共服务,理应有擅长此法的专业人士服务。理想上还应进行独立的评鉴(例如学术机构),而这亦需要出于公共利益的数据共享。” 那么政策有没有效的评估,就反映给国会,来决定有关政策是否还值得进行下去,或哪些部分可能失败。

Mistakes “inevitable” in justice system, says panel at conference on death penalty

By Kirsten Han Incompetent investigations, lack of well-trained interpreters or legal counsel…